Archive for the ‘分享反思’ Category

出埃及18-19: 从预备西奈山之约,看上帝对教会的心意

Wednesday, February 18th, 2009

出埃及18-19: 从预备西奈山之约,看上帝对教会的心意

陈彪

今天的三段经文不光丰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十分有趣:在新约希伯来书13章,讲到在地的教会领袖(13.7)和已经升入天上会幕、永不改变的大祭祀耶稣(13.8-17);在出埃及18-19章,摩西在他岳父叶忒罗的建议下设立有层次的“教会领袖”——“ 作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去管理人民”(18.17-23),为接下来摩西从上帝那里领受和实施上帝属天的律法铺路;而箴言8章则拟人化的宣讲智慧,从创造到维系,从公义到财富,都离不开智慧——“君王借我掌权,统治者借我制定法纪。领袖、贵族和所有公义的审判官,都借我治国。……财富和尊荣是我的,恒久的财产和公义也是我的…… 在耶和华创造的开始,在太初创造一切以先,就有了我 (8.15-8.30) 。”   治理的体系、治理的法规和治理中的智慧,这三样,无论古今,在国家、教会和家庭中都不可或缺。“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 因为万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归於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下面,我们较具体来看出埃及18-19章的原意和现今应用。18-19章是出埃及记中两大部分的过渡地带——从以色列人离开埃及(1-18章),进入西奈山立约(19-40章)。核心要点是,上帝透过救赎以色列人为他君尊的祭司——“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你们都看见了;也看见了我怎样像鹰一样把你们背在翅膀上,带领你们到我这里来。现在你们若是实在听我的话,遵守我的约,你们就必在万民中作属我的产业,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民。”(出 19:4-6) 但是,这将会如何实现?暂且不论以色列人赎罪的必要性(神不断提醒,除了摩西,以色列人不可近他的圣山19.13-21),怎样在以色列人中传递和执行神圣洁的律法,以至于他们将来可以在万民中成为上帝的祭司?从这里的描述(18.24-26和19.9)中,我们发现有两点值得注意。1)设立有层次的领袖团队并授予他们权柄;2)同时,上帝给摩西绝对代表上帝的权柄。

我们会问这两点在现今的教会和家庭中该如何实施?对于第一点,我们可以几乎可以照单平移过来,因为主耶稣带领门徒和使徒们都是这样做的。今年,我们的主题是同心合一的建立神家。你会怎样带领你的家人?你会给你的孩子零花钱并交到他们负责任的消费?你怎样带领你的小组或门徒训练你的接班人?对我自己的应用就是不仅要带领百夫长,还要学习如何影响五十夫长、十夫长,使他们也能带领神的百姓(比如,前两天我给团契组长和教导同工友有关主题查经的建议和计划)。  你在设立有层次的领袖团队并授予他们权柄吗?

那么,第二点呢?一些教会会照搬。他们认为建立牧师和长老执事,有摩西般的权柄是教会成长的关键。还有一些会说,那是旧约的教导,新约是全民皆祭司。不该在人中间有任何的层次和等级。你的看法呢?按照圣经渐进启示和救赎历史的发展,我们首先要记住,这里的摩西是预表基督那绝对的君王和权柄的。这里的“我要在密云中降临到你那里”,跟主耶稣在登山变相时,父上帝“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的”是一脉相承的。千万不要搞错了,只有上帝有绝对的权柄,教会的领袖们没有。然而,上帝在地上依旧设立权柄,包括在他的教会里(罗13,弗4)。可是,他们是领受有限的权柄。注意到,圣经说设立领袖的目的之一,是“为要使人民在我与你说话的时候可以听见。”  ;我们都是神信息的传递者,我们是忠信的信史吗?还是会妥协和改变上帝原意的人?我们作为领袖使人们有效的听到了神的心意吗?还是选他们爱听的?我们会认为我们的权柄和地位更重要吗?敢于既要教导和带领年轻的弟兄姐妹们成长,同时还要给他们权柄和能力吗?你记得在民数记11章的故事吗?当第二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西奈山,向应许地出发时,上帝召摩西和70位长老来,并将他的灵分给这些人。但是。当摩西的帮手约书亚的得知后,“说:「请我主摩西禁止他们。」 摩西对他说:「你为我的缘故嫉妒人吗?惟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愿耶和华把他的灵降在他们身上!」(民11.28-29)。

今天摩西的心愿已经借着主耶稣的牺牲、得胜和升天、赐下圣灵给教会。上帝的灵在每一位重生悔改,信靠他的子民身上。每个人领受不同的恩赐和职分,但都来自一个圣灵。目的仍旧不变,叫教会的每一个人都长成耶稣基督的身量——那位大君王和大祭司的模样,好使我们在全地的万民中,作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民,引导万民归向至高上主。愿我们都有一颗智慧的心,按着他给我们的结构和真理,成为美好的见证人!

贪婪的产物——次贷风暴和奶粉污染 Part II

Monday, November 17th, 2008


陈彪 

“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贪财是万恶之根。”(提前6:6-10)

(原文刊登在<教会>双月刊,https://www.churchchina.org/ 11 / 2008 总第14期)

圣经对经济运作的教导和警告

 

经济专家和学者们,自然会从更为深入和不同的学术角度上,分析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和因素;新闻媒体和民众也会从伦理、法制和社会的角度,探讨污染牛奶对中国人身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和中国食品业产生的危机。虽然在这两个危机中,有许多不同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然而从上面事件的事实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表面上极不相同的事件,其实有一个相同的主要根源,那就是道德败坏、拜金与贪婪的过度膨胀。追求利润本身不是罪,但因人的贪婪而生出的欺骗和不公义就是罪。圣经多次指出堕落后人心的贪婪为万恶之源。我们将依次从标准、情形和动机这三个角度来探讨。[1]

 

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如此定义“罪”:凡不遵守或违背神的律法的,都是罪。“凡犯罪的,就是违背律法;违背律法就是罪。”(约壹3:4)。雅各书提醒我们,当人违背任何一条诫命时,他就犯了众条。也就是说,每一个诫命从一个角度代表上帝律法的总体精神,这是为何耶稣用“爱神”和“爱人”来表达律法的总纲。不过,就从具体代表道德律的十诫来看,这两个事件的起因与第二条和第十条诫命的关系极其密切。在物欲横流的中国和美国社会,金钱第一及互相攀比的心态极其普遍。因此,从违背上帝律法的角度上看,这两个事件首先都犯了十诫的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20:4-6

 

这个诫命涉及到敬拜的对象和方式。堕落使人类不仅不去敬拜上帝(违背第一条诫命),同时,还习惯性地、全心全意地来追求偶像(包括金钱)。从这个长长的诫命的表达中我们看到,上帝不愿让任何的受造之物夺取他的荣耀,以及此心愿的强烈程度。上帝要追讨不爱他,却爱其他偶像(包括一切与神争夺第一位的任何活物和事物)之人的悖逆之罪。次贷危机和污染牛奶的肇事者们都有一个前设,就是把追求经济利益作为企业和个人的最高目标,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违逆的罪人人都有,只是这两个事件,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其次,这两个事件也都犯了十诫的最后一条诫命:“不可贪恋人的……并他一切所有的。”(出20:17

 

从广义上讲,此诫命教导我们所有的罪都是从心里的贪欲发出的。只是次贷危机的肇事者和参与者们,同时又违反了第八条诫命(出20:15:不可偷盗),他们在市场上用了可能合法、但绝不道德的手段,偷窃了他人的财产;而污染牛奶的肇事者和参与者们,至少同时又违背了十诫中“当孝敬父母”的第五条诫命(出20:12)。历史性的信仰告白和问答对这条诫命的总结告诉我们,要顺服一切掌权者和他们的法令。比如,《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第64问的回答是:“第五条诫吩咐我们当保守各人的名誉,无论在上、在下或平等的,总要按着自己的等次和地位,向他尽本份。”[2]但是,他们公然违背了中国的食品法。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犯了“不可杀人”的第六条诫命(出20:13),导致有些婴孩因服用奶粉而患肾结石死亡 [3]

 

除了从标准的角度来了解圣经的教导,我们还可以从所处的环境、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方面来探讨有关的圣经教导。虽然圣经不是百科全书,但没有一个人类的生存领域是上帝的启示里没有涉及到的。我们要问的是,难道驱动世界经济的就应该是贪婪吗?在堕落世界中的经济运作,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其他不同的形态,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贪婪和非贪婪的成分。但是上帝对人类,尤其是对他子民在经济领域的活动有何启示?什么是基督教的经济学原则?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基本上是在1776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史密斯(Adam Smith)的《富国论》的理念上渐渐发展起来的。亚当斯的理念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平等、自愿互利地交换商品和服务;此外,这个交换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会期待着获得某种利益。美国美南浸信会南方神学院院长埃尔伯特•穆勒博士在他题为《基督徒对当前经济危机的一种看法》的文章中甚至写道:“这个巨大的全球经济系统简直就是建立在这个最基本的原则上,那就是所有的经济参与者们都愿意以某种商品来换取其他的物品,而他们更渴望透过投资,期待将来更多的收获。” [4]

 

然而,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商业系统本身里,并没有设计出一种道德制约机制,只是简单地鼓励人们谋取利益和收入。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反映出清教徒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的一次回归圣经的洗涤。我们必须了解这样的资本主义体制可以运行的历史背景,是当时以基督教为主流的西方社会基本认同圣经所启示的上帝的道德属性。而马克思作为无神论者,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分析中,并没有意识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信仰背景,及其对经济体制所产生的制约作用。这正是中国教会在前基督教时期,应该要以先知般的敏锐,来提醒进入市场经济的中国社会各界,一定要以道德和法律手段来制约我们一切的商业活动。

 

圣经并没有认为公平的获利、收入和财富为错。相反,圣经清楚地教导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提前5:18,鼓励人以劳动、节约、投资和给予来领受上帝的祝福(箴6:6-1121:5等)。但是,圣经表达的经济原则从来没有与上帝的道德律(集中表现为十诫)分离,而今天所有的经济理论和体制,往往置人类状况和上帝的律法全然不顾,忘记了人的堕落与贪婪——正如前面分析的这些事件是如何地违背了上帝的诫命一样。如果我们稍微留心一下申命记(预备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应许之地而重申的律法典章),就会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一些经济原则,这是在应许之地,神治理之下,罪仍然存在时的经济原则:容许人与人进行自由的贸易,但不能在安息日进行;也不可向弟兄借债后取利——这体现出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的律法总纲;每七年要归还土地并豁免债务——解决不同恩赐和其他因素造成的差距。透过慈善和纳税(教会和政府)来解决穷乏弟兄和民众需要的问题,表现出上帝的公义和怜恤。即便是在今天,无论我们生活在哪种政治体制下,倾向于哪种经济系统,上帝都要求他的子民按着上帝的道德律和人的良知来进行一切的经济活动,因为这是人类法制的根基。为此,美国和中国的舆论和政府都在讨论如何以执法和立法的方式,将这些违法的人绳之以法。

 

最后,让我们从动机的角度来思考真相。在中国,你只要提起社会问题,贪污腐化,每个人都可以滔滔不绝,好像这一切都是贪官污吏、奸商罪犯导致的,与自己毫无关系,甚至更可以为我们自己不法和不道德的行为辩护,每一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贪心和欺骗找出理由和无奈的借口。当个人和利益集团(如公司和退休基金)在以他人利益为代价,寻求不合理的获利,以非法手段巧取豪夺时,人心里的贪婪就显出其狰狞的面目(雅1:14-15)。基于这个堕落世界的状态和人类为罪人的现实,我们应该能够预见会不断出现各类的试探。贪婪就会引诱富有者欺负贫穷者,供货商相互欺骗;同时,共同伤害消费者的权益;同伴之间在交易时欺骗对方;投资者会铤而走险,承担非理性的极度风险。许多起初不愿意同流合污、积极上进的人在不断的试探和诱惑下,软弱无奈地加入了这个“潮流”中,甚至成为里面的“佼佼者”。这种种表现都在这两个风暴中屡见不鲜。

 

行这些经济罪行的人,更是在公义和慈爱的上帝面前犯罪。记得旧约先知阿摩司对北国审判的罪状之一,就是“那些以强暴抢夺财物、积蓄在自己家中的人,不知道行正直的事。”(摩3:10)而他们的结局就是:“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敌人必来围攻这地,使你的势力衰微,抢掠你的家宅。’”(3:11)。类似的,南国犹大也遭天庭的审判:“你的官长居心悖逆,与盗贼作伴,各都喜爱贿赂,追求赃私。他们不为孤儿伸冤,寡妇的案件也不得呈到他们面前。因此,主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大能者说:哎!我要向我的对头雪恨,向我的敌人报仇。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炼尽你的渣滓,除净你的杂质”(赛1:23-25如果神子民的悖逆,都要面对上帝公义的审判,那么这些事件的当事人,当然也无法逃脱上帝的审判。

 

约翰·傅瑞姆博士是奥兰多改革宗神学院资深的系统神学和伦理学教授,最近,我读到他对好莱坞1994年影片《贪婪》的影评[5],引起了我的共鸣和联想。影片向人们提出一个古老的问题,却没有给予正面回答:究竟是因为追求金钱使得人心被污染呢,还是因着人的参与使得追求金钱的过程变质?圣经说,贪财是万恶之根。作为基督徒,我们都自然会追溯到人的原罪。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许多人没有参与在这其中,完全在于上帝的保守。有一点十分清楚,在这个堕落的世界里从事经济活动,就如从事任何其他的活动一样,要想靠自己保持道德上的纯洁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除非有上帝恩典的超然介入。惟有耶稣基督赦罪和成圣的福音是我们的依靠。

 

基督徒的管家身份

 

基督徒个人和群体该如何活在这个危机起伏、极度缺乏信任的时代里?该如何参与在经济运作中,不仅仅要避免与世界同流合污,还要重树经济的道德性来荣耀上帝?我们是否预备好,面对这场全球性的危机带给民众和我们个人的损失和艰难呢?一句话,我们应该如何以上帝忠心、良善、有见识的管家身份来面对现实和未来?

 

无论上帝将基督徒放在经济领域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这是文化使命的一部分。我们要严肃对待经济、道德和信任的危机,思考在这个时代参与经济活动意味着什么。正如亚当斯·史密斯认识到的,经济本是一个道德的现实。在人们各自的经济选择和参与经济活动中,人类就实现了他们的道德自我。

 

所以,埃尔伯特•穆勒博士认为,“基督徒应该把参与经济活动作为我们价值观的试金石。”耶稣多次提到,金钱是最有能力与上帝争夺掌管人心的(太6:24);并以“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路12:15)来教导众人。保罗在嘱咐提摩太时,写到“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但你这属神的人要逃避这些事,追求公义、敬虔、信心、爱心、忍耐、温柔。你要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为此被召,也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已经作了那美好的见证。”(提前6:10-12)他一方面警告我们贪婪之心竟然有能力将人引诱离开真道;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的蒙召正是为这真道而战,为之作见证。保罗进一步提醒我们要善用金钱:“嘱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无定的钱财;只要倚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又要嘱咐他们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为自己积成美好的根基,预备将来,叫他们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前6:17-19

 

圣经提倡诚实的劳动和敬业的工作,我们就该如此行;圣经警告虚假的商业行为,我们就该警醒。任何形式的贿赂,都是对大众、企业和国家利益的盗劫;虚假的商业评估实际上就是在撒慌;不诚实的作帐和报税不过是一个经过包装的谎言;获取不同形式的内部金融消息,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偷窃情报和牟取暴利。圣经提倡投资和节约,但却警告投机、短期获利行为和立竿见影的获利。我们要追求的经济体制应该是在长期过程中,绝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要受到保护,从而实现负责任、讲道德的取利。同时,以国家的税收和教会的爱心给予,来帮助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尊严。我们应该努力建立和维持这样公正有效的经济系统。为此,有些基督徒企业家和公司就提倡品格第一的主管或家庭第一的企业,来抗衡在经济活动中那些不择手段牟取暴利的行径(例如,在美国基督徒中频有影响的《圣经管理解码》所倡导的理念和实践[6])。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不诚实。比如在中国大小企业和公司里,用两个账本来逃避国家的税收相当普遍;有些虽然只有一个账本,却以五花八门的方式逃税。例如,以成本的方式发放近乎职工年收入1/3的奖金,达成逃税(好听的说法是“避税”)。企业要求每一个职员必须提供等量的发票,才能领取自己该得的奖金收入。这使得许多爱主的基督徒十分为难,感到没有信心与这样的大环境抗争。企业在贪婪和竞争中,从上至下一个一个被“拉下水”,整体下陷(现在我才开始明白,我的电子邮件中为何会收到那么多来自中国兜售发票业务的垃圾邮件)。另外,美国金融界和大企业界也是丑闻不断(Enron, WorldCom和近期的次贷危机)。

 

因此,中国和美国各类出轨的商业行为将产生进一步的社会危机。当各种压力扭曲着市场的合理运转时,当夸大的估价使投资者陷入贪心的投资时,当各种贪心行为不断冲击各行业时,整个经济体系必将失控。当谎言和不实进入经济系统的每个层面时,不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大多数人往往被蒙在鼓里。一旦曝光,就必将动摇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信任感。当“信任”这个经济交换中最最基本的“产品”消失时,整个的经济系统必然走向崩溃。

 

这两个代表性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进一步提醒我们,基督徒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不只是参与者,更是上帝的管家,世上的光和盐。我们所是、所作和所拥有的一切都属于上帝,都该以荣耀他的国度为目的。而这一切都需要从每个普通的基督徒,从自己和每个家庭做起。只有管理好自己的家,才有可能管理好教会和其他的实体。作为一个牧养教会的牧师,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从教会牧养的层面,我都发现,基督徒无论是家庭理财还是工作伦理等方面,常常被世界的价值观所牵引和洗脑,自己却浑然不知圣经中丰富智慧的教导。

 

面对经济运作中的黑暗,上帝对基督徒员工、主管、老板具体的工作伦理和呼召如何?除了逃避贪恋的诱惑,作为老板,是否要追求公义、敬虔,敢于进行守法的商业竞争,有像约瑟、但以理和以斯帖那样的勇气和智慧,相信上帝护理的手在运作?作主管的是否敢于以信心和爱心来对待上级下级不合法和不合伦理的运营手段?敢于说不吗?作员工的是否敢于以忍耐和温柔来面对败坏的压力和搅扰,相信上帝是那位在万事上有能的掌权者吗?

 

面对不同的经济大环境,尤其是目前进入大萧条的境况,面对将来可能的失业,工作和经济的压力,教会领袖该如何教导弟兄姐妹来应对?也许圣经中的四个故事和事件,让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情境下,教导我们怎样成为追求公义、敬虔、信心、爱心、忍耐、温柔的好管家。

 

第一个故事,是约瑟领受启示后,如何在七个丰收年结余,用来应付七年的饥荒。在一个堕落的世界里,我们不该假设明天必然比今天更发展和繁荣。就大环境来讲,对许多国家、企业、教会和个人来说马上实行也许有点晚了。但是,千万不要忘了约瑟智慧的管理原则,因着约瑟实施这个原则,上帝不仅拯救以色列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埃及人逃离饥荒的危机。前一阵,我和几个美国基督徒参加了一个按圣经原则进行个人财务管理的训练——皇冠财经事工[7],实在是受益匪浅。其特色就是既有有关财务的清晰的圣经教导,又有一步一步的实际操练。在北美,令人窒息的拜物主义正在扼杀我们的生命力,严重影响我们与神的关系! 将会有更多人要面临财务上的挑战:如山的债务(2007年人均挣一元,但却花一元一角);不当的储蓄(个人储蓄从1984为收入的10%下降到2006年的负1%);急于求成的投资行为等等。最近的调查显示,50%以上的离婚起因于家庭的财务压力。在书中,豪武·戴通总结出著名的八个圣经理财原则:“债务要避免;诚实要完全;奉献要慷慨;工作要勤奋;花钱要智慧;储蓄要规律;投资要稳定;儿女要训练。”愿这些金钱管理原则在华人基督徒中间广为实践,预备将来。

 

第二个故事,是归家难民拿俄米和儿媳摩押女子路得,最终得到至亲波阿斯的救拔。这个发生在士师秉政时期,因本国饥荒前往摩押的以利米勒一家,外出讨生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结果拿俄米返回时只剩两个儿媳。拿俄米的指望何在?后面的故事我们都十分熟悉——亲戚波阿斯通过娶路得而拯救了一无所有的拿俄米。在这个故事里面,有几个细节应当注意:波阿斯为人怜悯大方(路得在田里拾到不少麦穗),守约尽至亲的本分(赎回至亲的拿俄米和娶路得为妻)等,路得对上帝的敬畏和对婆婆的孝敬,这些都是圣约子民彼此关顾的美德在艰难时期的具体表达。当然,我们从后来的历史中都得知,大卫是波阿斯和路得的曾孙。 “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今日没有撇下你,使你无至近的亲属。愿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声”。(得4:14如今我们新约的子民,都是从大卫子孙耶稣基督得了拯救,成为神家中的儿女和弟兄姐妹。

 

第三个故事,是先知以利亚和西顿妇人,靠对上帝的信心被养活的奇事(王上17),及其上帝如何透过先知以利沙,在信心中如何供应一个欠债妇人的需要和群体的需要(王下4)。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北国以色列王和百姓背叛上帝和他的圣约,拜偶像和假神,遭到上帝透过干旱饥荒的管教。经济进入大萧条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基督徒应该转向上帝,求他护理的手,每天赐下当日的基本需要。我们不仅需要效法先知的信心,在面对温饱和经济压力下信靠上帝的供应,还要学习以利沙对神家里人的极大怜悯和救助。这故事,当然也遥指新约中再现和更新的耶稣基督施行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这一系列的救赎历史,实在是上帝向我们圣约子民奇妙无比的应许和保证。

 

第四个故事和事件,出现在新约的保罗给哥林多人的书信里,讲到马其顿的帖撒罗尼迦人,“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他们是按着力量,而且也过了力量,自己甘心乐意的捐助,再三地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份。”(林后82-4圣徒的相通,绝对不是只在心里,必然会表现在其他物质方面的分享(如使徒行传的一些事例)。最近一期的《世界杂志》[8],刊登了一篇文章,讲到基督徒的非营利组织购买了一些破产的房屋,为了在这危机时刻向收入低的人群提供可以住得起的房屋。基于圣经原则和基督的爱心,目前美国开始出现不少有创见和可行的对应次贷的方式。

  

简而言之,提摩太前书第六章和这四个圣经故事至少从三个方面教导我们:

 

首先,在这个悖逆弯曲的世代,要保守自己的心。贪婪之心有能力将人引诱离开真道,故此,要逃避诱惑、私欲及贪婪,并以此来表明我们不属这个世界。其次,要在恩典和智慧中,积极追求公义、敬虔、信心和爱心,虽在这个世界,但却属于将来光明世代的人。我们的蒙召就是为了基督的真道而争战,成为在末后世代美好的见证人。最后,我们要进一步善用金钱,尤其是富足的人,操练唯独倚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在神的家中和世界里,保持一颗敬虔和知足的心,就能够领受和经历施比受更有福的恩典,成为更多人的祝福。

 

今年九、十月份,美国舆论都以惊慌的词语作标题,如“股票崩盘”(纽约时报)、“黑色周一”和“恐惧揪心的投资者”(芝加哥报),人们开始用1930年代大萧条来形容可能的最坏情形。毫无疑问,这将会是艰难的时刻,对把今世的物质繁华和拥有财富等同于天堂的人来说,更是如此。然而,信徒更加关心一个国家的属灵光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划时代杂志》[9] 讲述了1857年之秋,经济不景气时发生的故事:“1014,美国大批银行倒闭……新英格兰鞋厂关门……滨州钢铁厂已经数月没有开工了……”;“1110,一群暴徒聚集在华尔街,威胁要用暴力进入政府货币大楼,抢劫储蓄的两千万美金”。经济面临死亡,但是上帝依旧活着。透过他的仆人耶利米·兰费尔(Jeremiah Lanphier),已经在923开始了他的奇妙工作。起初,在纽约Fulton大街教会开始的正午祷告会只有6个人。一周后20人出现,下一周30-40人。就在银行倒闭的那天,超过100个人在教会聚集。不久,上千人在全市开始了在不同教会的每日祷告聚集。在第二年221日,就有6110人聚集。随后,一个接一个的城市加入由纽约开始的午间祷告会。据说,在这次复兴中,上帝把一百多万的灵魂加添给了他的教会。谁知道全能的上帝将会如何使用目前的恐惧,点燃复兴的烈火。无论上帝的计划如何,身为他的百姓和儿女义不容辞的特权就是来求告他,就连我们目前的焦虑一点一滴都被上帝使用,使那些偏行己路和跌倒的人都完全回归他。愿上帝托住他自己的家和使用他的百姓,成为这个时代光明的使者。

 



 

[1] 有关三重视角的圣经伦理学请看IIIM神学资源中心约翰傅瑞姆博士《依据圣经做抉择》的十集课程http://www.thirdmill.org/chinese/);周功和《信望爱——圣经伦理学导论》中华福音神学院,2000

 

[2] 参见《威斯敏斯特大要理问答》124-133问答,《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第63-66问答及《海德堡要理问答》第104问答对第五条诫命的解释和有关的圣经根据。

 

[3] 约翰·傅瑞姆博士《基督徒之人生的教义》The Doctrine of the Christian Life),2008。作为基督教伦理学本书精辟地解读了十诫作为道德律的现今应用此书为他《主权神学》系列之一。有关此书的方法论部分,请看IIIM神学资源中心,约翰·傅瑞姆博士《依据圣经做抉择》的十集课程:http://www.thirdmill.org/chinese/

 

[4] Albert Mohler, A Christian View of the Economic Crisishttp://www.albertmohler.com/blog.php?selectMonth=09&selectYear=2008

 

[5] 约翰•傅瑞姆博士的影评:http://www.frame-poythress.org/frame_books/TATM/Greedy.htm

 

[6] 赖瑞·巴克 Larry Burkett),《圣经管理解码——基础概念篇,实践篇和个人行动篇》,宇宙光出版社,2000

 

[7] 豪武·戴通(Howard Dayton),《理财赢家—创意增值》(Your Money Counts),http://www.crown.org.

 

[8] 马克·伯金(Mark Bergin)“光辉的贷款”(Sublime lending,《世界杂志》,2008111http://www.worldmag.com/articles/14591

 

[9] “经济混乱的祝福”The Blessings of Economic Panic,《划时代杂志》(Kairos Journal),2008.10.2http://kairosjournal.org  此网络杂志是个立志服务于牧者,提供不同资源的网络,不久会有中文版的网站。 

贪婪的产物——次贷风暴和奶粉污染 part I

Monday, November 17th, 2008


陈彪


“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贪财是万恶之根。”(提前6:6-10)

(原文刊登在<教会>双月刊,https://www.churchchina.org/ 11 / 2008 总第14期)

两个揭示性的事件

 

本人短短几周回国出差的前后,强烈地经历了发生在太平洋两岸的两个事件。这次回国,没有赶上精彩纷呈的奥运会,不过看到了残奥会的风采。忙里偷闲还回了一趟兰州老家,探望年迈的父母和久别的弟弟一家。从几十年前的全民经商,到近几年来的全民炒股,如今中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成了股市弄潮儿。在家人谈论到今年股票损失和对生活的影响时,我当时的直觉是,中国教会和牧者们是否预备好,有针对性地从管家身份和职责的角度,教导和牧养弟兄姐妹,而非简单地抱怨厂商、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无论得时不得时,如何能切入慕道朋友的人生,让他们在这个堕落的世界中看到基督真理之光?同时,国内社会的变迁,及其地球村连锁效应,又会对在北美教会中有大陆背景的弟兄姐妹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身为在北美牧会的传道人,又该如何依据圣经和他们的特殊情形,教导和养育他们呢?

 

这些问题未及细想,就看到《兰州晨报》上一则标题为《14名婴儿同患“肾结石”》的报道,披62898,兰州军区解放军第一医院先后收治14名患肾结石的婴儿,发现病因是饮用同一品牌奶粉。几天后,这篇并不起眼的报道,引来了举国的惊骇: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相继传出疑似案例。最后,演变成举世瞩目的奶粉污染事件。

 

以前也常常听到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但事情发生在地震后和残奥会期间,心里就极为悲哀。就在事件曝光前不久,伊利集团董事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牵手奥运以来,他一直都在提醒自己的同事:“伊利是出现在奥运会上的第一个中国食品品牌,我们就代表着中国食品安全,代表着中国。我们坚持100的安全和健康,请大家共同努力,打个100分,99.9999都意味着不及格!”[1]然而,面对揭露出来的大量事实真相,人们纷纷责问,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良知真的坏了吗?食品的安全问题在中国再度升级,成为众多难解的社会问题之一。北美教会内部的邮件中,也有人转发新闻报导,说中国出口美国和50多个国家的著名的大白兔奶糖,相继在加州和康州发现含有三聚氰胺。“中国污染的奶粉已经波及到了美国”,地球村的村民们传递着相互提醒的消息……在国内,人们无奈地转向购买昂贵的进口奶制品;身在北美的太太打电话嘱咐在国内出差的丈夫“什么中国食品都不要带!”这都反映了社会性的信任危机,商业消费的基石被撼动。一时间,每个人心里都在大声的问“我该相信谁?”信任危机如乌云般笼罩在许多中国人的头上,噩梦般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祸不单行,我人还在中国,就从新闻里听到,继美国政府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2]后,美国雷曼弟兄公司宣布倒闭,由次级抵押贷款(次贷)产生的问题对经济的冲击也越演越烈。等我回到美国家中时,布什政府购买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在众议院遭拒,引发华尔街股市巨跌。一周后,参众两院先后通过的修改议案甚至将“赎金”增至8500亿美元。然而,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使美国、欧洲、亚洲包括中国,都开始不可避免地从经济危机踏入了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和萎缩。我所居住的佛州是个重灾区,个人房地产倒闭率在全美高居第二位;许多计划退休和已经退休来到“阳光州”的老人们,因他们存放在基金和投资股上的退休金大为缩水,不得已又要再度出山,继续工作10年。这段时间,民心的不满和担忧创下了纪录。虽然此时还没人能先知般地预言出这次经济危机将跌入怎样的深渊,波及怎样的广度,何时才能看到经济复苏的曙光,但是种种经济迹象和指数表明,这次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最后有可能赶上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最近,中国互联网上纷纷转载奥地利经济学派学者克拉斯穆尔· 佩佐夫2004年的一篇文章中国的大萧条》[3],让我们更加看出其程度的严重性。美国总统大选的关注主题在一周内几乎完全地聚焦在国内经济上,这是以前少有的事。各界普遍表现出对现任政府和华尔街的极度不信任,许多人要求找出内部的投机获利者,施行法律制裁。

 

这一切都在向我们基督徒、华人基督徒发出什么样的警告和挑战?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立场和回应?在现今这样的浪潮和将来面临的经济困境中,我们该如何心意更新而变化,见证那位给我们带来真实盼望的耶稣和他的国度?经济和食品都不是本人的专业,本文试图从一个牧者的角度,以圣经为基准,针对国内的奶粉问题,以及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做一点初步的神学和教牧上的反思与回应。

 

本文将先回顾美国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并对中国奶粉污染的商业和社会现象作一个简要陈述;然后,依据圣经对事件的根源做出一些经济伦理的评论;最后,从上帝管家的身份,来反省当今基督徒应持有的基本理财和工作伦理,以及教会如何在这个悖逆弯曲的世代,逃避诱惑、私欲及贪婪,以此来表明我们不属这个世界;并且在恩典和智慧中,追求公义、敬虔、信心和爱心的价值观,成为在这末后的世代耶稣基督美好的见证人。

 

 

美国次贷和奶粉污染的来源与恶果

 

提摩太·蓝摩[4]、安迪·瑟尔和艾伦·斯朗[5]在总结华府和华尔街是如何将美国带入这次经济风暴时,不约而同地勾画出发人深思的六步曲:

 

首先,为避免科技股泡沫破灭和911带来的经济萧条,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指挥美联储大幅度下调利率。从20012003年间,联邦基金利率从6%下调到1%,创下45年来的最低点。

 

第二步,伴随着低利率和银根放松,房屋贷款商开始向那些金融信誉不好的人群兜售贷款。这些购房次贷经常是不需要支付任何首付本金、利率浮动,甚至可以附加可怕的递减性付款(就是房主起初可以只支付低于利息的每月贷款金额,结果导致每月的本金不断增长)。这些次贷极大地刺激了房屋贷款的需求,带动了房价的不断爬升,鼓动了许多人进入房屋市场炒作和投机(借债购买后,随即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这就形成了前几年的房价暴涨的泡沫市场。

 

第三步,这些小房屋信贷商将他们没有把握的贷款转售给大的房屋信贷银行,特别是有政府多年扶持鼓励成长起来的“二房巨人”——房利美和房地美。而这两大巨头在有意愿就能买到适合房屋[6]的旗帜下,继续鼓励兜售次贷。接着,这两大巨头再将这些贷款转变为房屋信贷的股票和债券,上市出售给投资者们(包括投资银行、共同基金,如政府和公司的退休基金等)。他们自己成为华尔街次贷市场的最大客户,而这些房屋信贷的股票和债券往往被视为AA和AAA,如同政府债券一样稳固的低风险投资。这就进一步维系了其他房屋信贷的股票和债券有继续出售的环境。

 

第四步,当投资银行(如雷曼兄弟[7])使用这些次贷作为抵押,以争取更高的债务投资时,华尔街的金融健康度就这样与那些金融信誉不好的人群和他们每月支付的房屋贷款直接相连。

 

第五步,然而,利率不会永远停在历史的最低点。当利率回升,房屋需求下滑,虚假的房屋泡沫逐渐消失后,次贷房屋贷款者们发现,在他们房屋浮动利率不断上升的同时,房产价值却不断下降。因为无法按期付款,又无人购买,许多人只好宣布个人破产,将房屋还给贷款银行。事到此时,在华尔街投资银行们的囊中,剩下的只是债务抵押——那个不断贬值的房产(烂账)。

 

第六步,担心经济全面崩溃和严重经济萧条,布什政府出台一系列紧急干预措施,企图挽回损失和重建市场信心。至此,正常的银行也都不敢向通常有信誉的客商提供任何商业发展信贷。这里最大的议案就是提交国会的7000亿美元的赎金。此计划是美国财政部将从银行手中购买这些“烂账”并出售。用圣约翰大学法律经济学教授安东尼·萨宾诺(Anthony Sabino)的话讲,“这是个为银行除去毒瘤的法子,这将帮助银行除掉烂掉的房屋贷款债券和一切让它们吐血的事情”。当布什总统首次将议案送到国会众议院后,遭到保护多数纳税无辜者和有意惩罚华尔街的众议员反对,没能通过。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是股市的狂跌,一夜间美国股市缩水了一万亿美元。每个银行都紧缩银根,见了兔子不撒鹰,几乎不再敢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当地时间101日晚,在两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麦凯恩的加盟和鼓动下,参议院以74票赞成25票反对通过了修订议案。103,众议院在公众压力和众目睽睽之下,最终艰难地通过了参议院的修订议案,当天下午布什总统就立刻签字生效。至于政府的这个紧急干预,究竟对美国经济的下滑和起死回生起多少作用,专家和民众们都持观望态度,多数的看法只是防止造成更加灾难性的打击而已。

 

现在,愤怒的美国人都在问,究竟谁是元凶罪魁?一些经济学家和民主党人士,以克林顿当政期间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联邦政府从负债变为盈余为根据,指责这是布什政府年来坐吃山空和大量的战争预算开销造成的。另一些经济学者和共和党人则指出,这是当年民主党总统吉米卡特通过,并在克林顿当政期间再度实施的社区投资行动[8]所种下的苦果,是以人治代替法治的结果。这些为数不太多的次贷在经济繁荣期间,当然不会有太大的风险。但是发展到这几年,次贷雪球越滚越大,遇到战争投资、利率上调、经济疲软等等的情形时,虚假的房地产泡沫就必然消失。因此共和党人就叫屈说,每次都是他们作美国经济的拯救者和替罪羊。

 

也许,我们该停下来,对这场危机的外在动态有个初步的总结:华府金融的倾斜策略和华尔街如此大规模地以次贷方式来“帮助”那些本来无力购买房屋的族群购买房屋,再经过不同的贪婪投机家和风险家的手,多次不断炒作,滚起了一个巨大的雪球。清算来临时,结果就不只是让出借人和贷款者自己遭惩罚,还极大地伤害了美国和全球的经济,以及那些根本没有参与投机行为的多数民众。事实上,这些投资银行的总裁离职时,是带着数百万元的工资离开的,而华尔街的普通员工则失去了他们的工作,将会有更多的工作被迫关闭,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最终,这次金融风暴的大多数损失将以“社会化”的形式,弥散在每一个纳税人的头上,以及这场风暴波及的各行各业和普罗大众的身上。

 

看过了美国次贷风暴来龙去脉白描式的简述后,我们同样有必要回顾一下产生中国式污染奶制品的商业环境。去年3月,中国出口美国的宠物食品诱发大量猫狗死亡,检查后发现当中含有三聚氰胺。到今年9月,在全国各地发现数十名婴儿,他们共饮伊利或三鹿等牛奶,同患肾结石,从而引发了9中国式污染奶制品的检查和曝光,以及“余震”式的各个污染食品的曝光和信誉危机。我们从媒体已经知道许多揭示三聚氰胺事件始末的大致过程和涉及的企业和厂家,不再赘述。问题是,食品掺假的事件为何如此普遍的存在?

  

笔者在中国经济网1014题为《乳品行业:国际经验探讨三聚氰胺事件危与机》[9]的投资指导中,看到对爆发中国污染奶制品的商业情形、事件发展和危机的简述与分析:

  

首先,“国内乳品行业高速发展时期已过,行业净利率不高,奶源建设扶持力度小。乳业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但增长速度较快,扩展市场成为公司主要增长模式,2006年以后行业增速持续放慢,不过仍远高于国外成熟市场增长率。销售毛利率持续走低,奶源跑马圈地已经基本结束。但是企业对奶源建设投入相当有限,目前养殖基本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主。”

  

其次,在这种运行体制下,管理相对比较困难,公司和农户在竞争中,为争取最大利润,就往往选择不道德的取财方式。综合调查结果表明,三聚氰胺是导致婴儿疾病的病理原因,而直接的黑手是奶源污染和原奶的二次污染。面对过度稀释的牛奶,却要在蛋白质含量上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这原本跟食品毫无关联的三聚氰胺——对人体有害的工业原料,就被黑心人搀入奶制品中,成了毒害中国儿童和成人的污染食品。这样的企业生存和发展方式,对许多国内厂家和个体好像就是一个“必然”和“无奈”的选择。这样,原奶和二次奶源污染现象就长期地潜伏下来。

  

接着,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一下使国内乳品发展和生存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先是大批问题乳制品的退赔、召回和销毁;其次是部分奶业企业将面临食品安全事故的索赔。”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引发了消费者对国内乳品行业的信任危机,短期内将会对国内主要乳制品企业包括蒙牛、伊利等的销售收入和业绩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投资指导的结论说:“国内乳制品行业短期内受事件冲击将会保持低迷,政府开始正视乳品行业中存在的问题,陆续出台政策对行业进行扶持,伊利、蒙牛短期业绩将受影响,预计2009年下半年可能恢复正常”。当然,毫无疑问,更大的损失是广大的消费者,即便是三鹿支付了七亿元的赔偿要求,也无法补偿在本次事件中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灵。至于由此造成的间接经济和声誉损失实在无法估量。

 

中国污染奶制品的事件爆发后,中国政府试图尽力介入整顿、管理和恢复乳品行业,舆论界和民间更是大声疾呼,受害人的情形更是需要关注和保护。美国的次贷引起的经济风暴,波及的面更广更深,从各国政府、金融、各行各界,到一般的草根阶层,每个人都喊熊来了,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然而,如果我们不去面对两个事件所揭示的问题本质和根源,用不了多久,人们必然会好了伤疤忘了疼。不仅会再次面临类似的危机,更是错失了一次认识自己和上帝的救赎机遇。



 

[1] http://news.sohu.com/20080901/n259315086.shtml.

 

[2] 房利美( Fannie Mae)和房地美( Freddie Mac)是美国政府多年扶持下成长起来的最大的房产贷款行,“二房巨人”。

 

[3]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Dorothy%20Sayers/15681克拉斯穆尔· 佩佐夫的这篇短文是对Roth Bard 的作品《美国经济危机》(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的读后感,将中国目前的经济情况与美国上次大萧条做了分析对比,所述和所预言的颇有些道理。本人并不太懂得经济,难以判断其中的孰是孰非,但可提醒我们有所警戒。

 

[4] 提摩太•蓝摩(Timothy Lamer),“经融危机——华盛顿和华尔街如何陷入次贷危机”,《世界杂志》(World Magazine, 2008, Oct. 4. 

 

[5] 安迪•瑟尔和艾伦•斯朗(Andy Serer & Allan Sloan, “贪婪的代价”,《时代周刊》(Time, 2008, Sept. 29. p.32-38.

 

[6] 美国政府发现,购买房屋者,要比租用房屋者更加负责,有更多机会成为良民。

 

[7] 安迪•瑟尔和艾伦•斯朗在此文中指出,雷曼兄弟,这个1994年从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分离出来的公司,到破产前,竟然举债至它资产的35倍。当其投资有1%回报时,就有35倍的盈利;但如果亏损,就是自杀性的破产。

 

[8] 社区投资行动(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CRA) 是卡特总统在70年代开始实施的,它要求银行免除对信贷信誉不好之人贷款时常规20%的首付金额。这曾一度引起许多信贷行业的破产。而克林顿任职期间,他甚至要求检查部强制信贷银行服从社区投资行动,下达为信誉不好的人发放代款的硬性指标,不执行的银行将会面临兼并或经济处罚。

 

[9] http://finance.ce.cn/stock/gsgdbd/200810/14/t20081014_13726916.shtml

 

 

三分人論的商榷

Friday, July 11th, 2008

三分人論的商榷

吳英強
(原文刊登在《舉目》第十三期 (2004-03)教會論壇)

前言

在正統神學的人論中,人是由靈魂與身体組成,在神學上稱為“二分法”(Dichotomy)。除這種一般被接受的看法外,有另一種強調人是由“靈、魂、体”三部分組成的理論,神學上稱為“三分法”(Trichotomy)。

三分法和二分法都承認,人有非物質性﹝不可見的﹞及物質性﹝可見的﹞兩部分。不同的是,三分法更進一步將非物質性的部分﹝靈魂﹞,劃分成“屬地的魂”與“屬天的靈”兩部分,並強調兩者的功能與實質上都不同。本文將從聖經、影響和歷史三方面,探討與評估三分法對人的靈魂的解釋。

三分法簡介

三分法的論點摘要如下:
1.魂低劣于靈
靈直接從神而來,是人與神溝通的直接管道。
“我們可以說,体、魂與靈分別所提供的是‘知覺’、‘自覺’與‘靈覺’。因為体所提供的是五種知覺,魂是包括了我們賴以存在的理智及感覺所產生的情緒,而靈是我們最尊貴的部分,直接由神而來,唯有藉著它,我們才能理解並敬拜神。”(Pember,註1)
“靈、魂、体三者,分別在其特定地位上構成一個全人。靈使人與天上的智慧相連接,是人接受賦予生命的至高部位。那不屬靈的人,他的靈沉陷至深,直到動物魂的層次。”(Jamieson,註2)

2.成聖的次序從靈開始,然後是魂,最後是体。
靈最尊貴,魂在中間,体最低劣且傾向于惡。“靈、魂、体的次序,似乎也指出成聖的過程。聖靈首先進入並內住我們的靈裡,從那裡祂掌管心的慾望,最後在掌管体的慾望……魂好像肉体,傾向于惡,即使重生後亦然。但靈或人裡面神的形像是不會傾向于惡的。”(Heard,註3)“人全然墮落……他的靈昏暗了,魂貶值了,体因死亡而受死的轄制。” (Locker,註4)

3.靈、魂、体是三個各具不同功能的部份。“當神藉著祂的靈,生命和能力內住于我們的時候,祂進入我們的靈裡,也就是‘裡面的人’。這裡面的人的外面是魂,也就是我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的功能所在。最外面的是我們的身体。”(倪柝聲,註5)

聖經中靈魂的定義與用法

三分法論者指稱,聖經中希伯來文“ruwach”,即希臘文“pneuma”,是人的最高部分,稱之為“靈”。而希伯來文“nephesh”即希臘文“psuche”,介于人的靈與身体之間,但屬于身体非物質性部分,稱之為“魂”。

但從聖經中pneuma和psuche兩字的實際用法上來看(註6),並不足以支持以上論點。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看。

1.字的交替使用
pneuma 原意是風、吹氣、氣息。該字應用範圍極廣,在中文聖經中,有時用來指人非物質的部分,而被譯為“靈魂”如:《路》8:55;《林前》5:5,7:34;《林後》7:1;《徒》7:59;《來》12:23;《雅》2:26。用來指心思意念而被譯為“心”、“心志”或“心靈”的經文如:《太》5:3,26: 41;《可》2:8;《路》1:80;《徒》17:16;《腓》1:27;《弗》4:23。

psuche原意則是氣息生命。和 pneuma一樣,其應用範圍極廣。在中文聖經中有被譯為“靈魂”的經文,如:《太》10:28;《徒》2:27;《路》21:19;《彼前》1:9, 2:11,2:25,4:19;《約三》2;《雅》1:21,5:20;《啟》6:9;《創》35:18。

有被譯為“心”或“心志”的經文如:《太》11:29,22:37;《路》1:14,2:35;《徒》14:2,22,4:32;《弗》6:6;《腓》1:27;《來》12:3;《詩》84:2;《民》21:4;《申》11:13。

對以上經文詳加比較可知,pneuma和psuche 兩字在聖經中普遍地交替使用,幾乎是同義字,無法用來支持三分法中嚴格區分靈與魂的說法。但這許多經文明確指出人有物質及非物質兩部分,足以支持二分法中,人是由身体與靈魂組成的論點。

2.字的平行使用
在以下幾處的經文中,pneuma和psuche以平行方式出現,更可印證上述說法(註7):
“哈拿回答說:‘主阿!不是這樣,我是心(pneuma)裡愁苦的婦人,清酒濃酒都沒有喝,但在耶和華面前傾心(psuche)吐意。’”(《撒上》1:15)

“我禁止我口,我靈(pneuma)愁苦,要發出言語,我心(psuche)苦惱,要吐露哀情。”(《伯》7:11)。

“馬利亞說:‘我心(psuche)尊主為大,我靈 (pneuma)以神我的救主為樂。’”(《路》1:46-47)。

3.中文翻譯的問題
以下經文在中文聖經中,有可能使人誤以為靈與魂的可分。
“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昇,獸的魂是下入地呢?”(《傳》3:21)但在聖經中原文是同一個字,並無靈與魂的區別。此節經文因是中文翻譯的問題,因此三分法論者未引用為據。

4.字的不同使用
pneuma和psuche在聖經中,也有用法不同的地方。pneuma特別用來指神的靈、聖靈(《約》4:24)、風(《約》3:8,《來》1:7)、聖靈的恩賜(《林前》14:12,32)、天使(《來》1:14)或邪靈﹝《太》8:16,《路》4:33﹞。

psuche特別用來指生命(《太》2:20,《路》12:22,《徒》20:10,《啟》12:11)。這些不同的用法,亦不足以支持靈魂的可分性。

5.最常被用來支持三分法的經文
“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帖前》5:23)

“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來》4:12)

這兩節經文中,《帖前》5:23保羅的重點,顯然不在于說明人的構造。根據聖經中pneuma及psuche普遍交替使用的原則,這種兩個字以同義平行方式出現,以加強語氣來強調人的全然成聖,是很自然的。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可》12:30)很明顯的,也是用同樣方式,強調全人的愛主。

若是《帖前》5:23可用來說明,人是靈、魂、体三部所構成,那麼《可》12:30是否就要解釋成,人有心、性、意及力四部分呢?

已有部分三分法的神學家承認《來》4:12不適合用來支持三分論點,原因是這些神學家雖然支持三分法,但不同意靈與魂可分割,而主張是包含的關係(靈在魂裡面)。
另一方面,若是此處前半段經文支持魂與靈的可分性,後半段應對經文應該是“骨與骨髓”才對,而經文中的“骨節與骨髓”顯然不能用來形容東西的分割。

所以此處經文的重點,乃是強調神的道的穿透力,連看不見的靈魂、骨節、骨髓都能一併穿透,並非說明靈魂的可分性(註8)。

三分法的影響

由于三分法中靈魂的區別,強調與神溝通只可能在靈的部分發生,而理性、感情、意識是魂的功能,全是屬地、屬肉体的,這種神學思想所帶來的直接影響顯而易見。

1. 反智(Anti-intellectualism)或反神學“我們唯一的路是讓主吹出一條路來,摧毀外面的人(魂),教義沒甚麼用,神學亦然……唯有我們的靈和神是相同的……我們的理性和感情都是人的能力……當外面的人活躍的時候,會攪擾裡面的人,因此外面的人不是幫助者而是攪擾者。”(倪柝聲,註9)

我個人認為這種三分法常導致後人的的反智情緒,“當他讀經,禱告或談及屬靈的事時,他應該拒絕他的思考,想像,推理及察詢……”“沒有必要解釋經文,只要用經文禱告,不用讀、研究、理解、學習經文。”(李常受,註10、11)

但是我們卻知道聖經中的教導,肯定人理性的功用。耶穌要我們查考聖經(《約》6:39),庇哩亞人“賢于”帖撒羅尼迦人,是因為他們天天考查聖經,要明白真道(《徒》17:11)。但人的理性也絕不能達到對神的全知,神的意念永遠高過我們(《賽》55:9)。在聖靈的帶領下明白理性與心靈的並重(《林前》 14:15),乃是信徒平衡成長的重要功課。

2.人為中保
三分法堅稱靈是唯一通往神的路,而將思想、感情貶至肉体的邪惡檔次(稱之為魂)。這馬上導致另一問題,即是如何區分每一個意念的屬性檔次。除非是聖經中明確規範的善惡事物,否則大部分時候,這種區分都是無法尋得標準的。

信徒因此常常陷在困惑中,結果是自然地凡事都訴諸于負責教導或帶領的人,在領導者那裡尋求每一意念是屬魂還是屬靈的區分標準。信徒與神之間,重新加上了類似摩西角色的人為中保。

神在教會設立使徒、先知、牧師等職份,為的是讓聖靈的恩賜在各人身上有果效,在元首基督的身体裡各盡其職(《弗》4:11)。帶領教會的長老是信徒的榜樣,卻絕不可轄制信徒(《彼前》5:3)。人神之間只有一位中保,就是基督(《提前》2:5)。

3.神秘主義
三分法貶低理性的另一個結果,使人可以或者要刻意地避開理性來尋求神,因此替神秘主義開了大門。許多較偏激的靈恩或是五旬節教派中,都出現這種強調以超越理性的神秘靈恩經驗來接近神的教導。

而實際上,人對神的認識,絕不能越過神要我們知道的範圍(《申》29:29)。人的好奇、貪婪、想要有神的智慧,都是人本性中由亞當而來的罪性。

三分法的歷史軌跡

儘管三分法論者指稱其人論與古希臘哲學思想不同,但早在柏拉圖對靈魂的解釋中,已顯然易見三分法的立論基礎。

“柏拉圖相信靈與魂有三個部分,第一是從神而來的不朽壞或理性的部分,第二是會朽壞、動物性或感覺的部分,是喜好與感官的中樞,屬于身体。第三部分,介于前兩者之間,使之相互溝通,也就是意志或靈,藉著它,理性得以控制情慾。”(Hollander,註12)

在強調物質邪惡的諾斯底主義中(Gnosticism),亦可看見其對三分法的影響。早期教父如亞歷山太的革利免及俄利根等,在這些強烈的希臘哲學思潮中,發展了三分法的架構。一直到了亞波里那留主教使用三分法,導出了否認基督人性的論證而被判為異端後,三分法終于因其嚴重影響,在眾教會的共視下漸漸式微(註13)。

釋經原則

三分法廣泛牽涉到釋經原則。經文解釋常有不同。如果其解釋剛好落入人的認知模式 (Epistemological Model),就會使人產生恍然大悟,茅塞頓開的感覺。但如果其解釋不在原有的認知範疇內,則產生使人困惑的不悅感覺。

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理性會不自覺地試圖扭曲那解釋,直到使自己的理性得到滿足,或是至少能容忍的地步。

三分法在靈魂與身体的相互作用上所提供的解釋,的確令人嘆為觀止,且有說服力,其應用也的確造就出畢生追求敬虔的屬靈前輩。但三分法論者一方面強調不可用人的理性來認識神,卻又同時用盡了一切理性的方法,推導出靈魂的詳盡描述。這些解釋不論聽起來多麼有道理,或是多麼有實用價值,卻遠遠超出甚至違背了聖經中所提供關于人靈魂極有限的解釋。

越過聖經的解經會產生極負面的效果,是必然的。釋經的目的,是將經文的內容,忠實地闡釋出來。解釋的結果和過程,不能受制于人的喜好。當解釋的結果差強人意,正是操練信心的最好時機。聖經都是神的話,絕對無誤,當用信心持守 。(《彼後》1:19-21)

結論

人論的探討也指向一個更基本的問題:人如何尋求神?這問題的立足點是,必須首先承認人是受造物,不可能完全理解造物主,只能在神啟示的範圍內對祂作有限的認知,人只能知道神要我們知道的部分。聖經就是這範圍最精確的標記,因為聖經是神啟示人的話,人在這個範圍內尋求神,過與不及都會出現問題。

怠惰的信徒不肯在聖經上下功夫,對神的事一知半解,信仰沒有根,結果必然經不起考驗(《路》8:13)。而貌似鑽研聖經,卻是為了滿足理性上的成就感而強解難解的經文,也就陷入“彼得的警告”裡(《彼後》3:16)。

人在被造時就被賦予認識神的義務與本性,人類的歷史自然充滿了人神的對話。聖經中的歷史顯示了啟示的漸進,從創造、救贖到啟示的完結。而教會的歷史,則顯示了聖靈的後繼工作,帶領人漸漸明白已完成了的啟示。

神的兒女雖然經歷百般的試煉、錯誤與失敗,仍然在神的計劃中,一步步地歸正而回到祂的國度。歷史因此成為我們歸向神的重要借鏡。前人所犯的錯誤,我們不要重蹈覆轍。願主賜福給一切順命的兒女,在聖經的權威及歷史的借鏡下同心歸向祂。

註 :
1.Pember, G. H. Earth’s Earliest Ages. Grand Rapids: Kregel Publications, 1942. 77.
2.Jamieson Robert, Fausset A. R., and David Brown.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Rev.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1. 1339.
3.Heard, John Bickford.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n, Spirit, Soul, and Body, Applied to Illustrate and Explain the Doctrines of Original Sin, the New Birth, the Desembodied State, and the Spiritual Body. 3rd ed. T. & T. Clark. 76.
4.Lockyer Herbert. All the Doctrines of the Bibl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4. 145.
5.Nee, Watchman(倪柝聲). The Release of the Spirit. Cloverdale. IN: Sure Foundation/Ministry of Life, 1965. 10.
6.Vine’s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Biblical Words.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85.
7.Zeolla, Gary F. “Soul, Spirit, and Knowing God.” Darkness to Light Newsletter,
.
8.Sproul, R.C. ed. New Geneva Study Bible: NKJV.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1995. 1939.
9.Nee, Watchman(倪柝聲). The Release of the Spirit. Cloverdale. IN: Sure Foundation/Ministry of Life, 1965. 17, 24-25.
10.Lee, Witness(李常受). The Knowledge of Life. Anaheim, CA: The Stream Publishers, 1973. 33.
11.Lee, Witness(李常受). Pray-Reading the Word. Anaheim, CA: The Stream Publishers, 8-10.
12.Hollander, Bernard. In Search of the Soul and the Mechanism of Thought, Emotion, and Conduct. Vol. I, 35.
13.Berkhof, Louis. Systematic Theology.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6. 191.

本文由奧蘭多華人福音教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