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话语的教义——第十三章 上帝透过事件的启示

《上帝话语的教义》

原著:约翰 M. 傅瑞姆(2010); 翻译:陈彪(2012)

第十三章 上帝透过事件的启示

首先,我们思考“ 事件—媒体” ,即透过事件作为媒介的上帝启示。我们可以进一步把它区分为自然事件和历史事件。自然是在上帝创造界中发生的一切。历史是对人类有意义的一系列事件。我们也使用历史 作为对历史事件的口头或文字记载。我们之后将会按第二种媒体的含义,即话语—媒体来探讨历史 。

历史在前一种含义上,作为对人类有意义的一系列事件,它可以划分为普遍历史和救赎历史,普遍历史就是世俗历史书里常见的内容:如早期人类的纪录,古代中国,埃及和巴比伦文明的崛起,后来人类文明的进程。救赎历史则是包含上帝将祂子民从罪中拯救出来的那些事件。救赎历史的高峰就是基督的工作,他的道成肉身,十架赎罪,复活升天。但是,救赎历史也包括预备基督来临的那些事件,如上帝与亚伯拉罕,以色列和大卫圣约,及其在教会宣道中耶稣救恩的实施应用,基督的再来和末日审判。

以某种意义来开,救赎历史是普遍历史的一部分,不过我是在狭义地谈论普遍历史,就是人类历史中非救赎性的历史。这不是要否认救赎和非救赎历史之间的相互影响,毕竟他们彼此形成了理解对方的背景。

自然和普遍历史

让我先从启示媒体的角度考量自然和普遍历史。很显然,上帝所造每一个事物,宇宙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都在某种程度上启示上帝。因为世上的每一物都是上帝的创造,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帝的护理 。的确离开上帝,人无法正确地认识任何事实。

因此,圣经意识到自然世界本是上帝的启示。正如诗篇19篇所言,“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上帝在自然界中威严壮丽的作为使得诗人发出敬畏,遐想和赞美,如诗篇 46篇8-10, 65及104节的表达。在第九章,我罗列了许多经文,都表明在自然中彰显出的上帝能力正是祂话语 的能力;自然是上帝的自我表白。自然之所以如此表现,就在于上帝的话语让它如此运行。

重要的是要切记,自然不是上帝的话语,它只是话语的媒介。正如我们在第十一章和其他地方论述的,这话语就是上帝。它具有神性,而不是受造之物。神学家有时不太严格的谈论“创造的话语”或“在创造中的话语”。但是更严格地来说,话语是在创造之上的,是借着 创造来说话。

自然启示向我们彰显上帝的恩慈。保罗告诉在路司得城的人,

[上帝]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徒14:17,比较太5:45)

但是自然启示也有负面的含义。在让人知罪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罗马书1:18-21,保罗说,

原来,上帝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19 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 20 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21 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

上帝已经将祂自己清楚地启示给人类(19节),包括祂眼不能见的“神性”(20节)。从中我们得到的知识不仅是有关上帝的资讯,还包括上帝自己的知识,一个有位格的知识(21节)。这个启示带着道德内涵(32节),要求人来尊崇和感谢上帝(21节)。但是保罗说,人们非但没有按着他们当作的来荣耀祂,他们却“阻挡真理”(18节),“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22节),“故意不认识上帝”(28节)。虽然他们不敬拜上帝,他们却没有放弃宗教,他们反而去敬拜偶像(23节),陷入情欲污秽(24-27),及其行“各样不义”(28-31节)。因此,这个启示就显明出“上帝的忿怒”(18节)。

所以,自然启示是真神清楚的、位格性的启示,对人类有着权威性的要求。正如使徒行传14章,它展现出上帝的恩慈,祂的“普遍恩惠 。” 但是当人背叛这种恩慈,正如他们总是离开对基督的信心,这就成了审判他们的基础,让他们“无可推诿”(20节)。罗马书1章并没有表明人能够从自然启示中找到罪得赦免的途径。后来,保罗指出救恩来自不同性质的启示,传道宣讲基督(罗10:14-17)。

但是,对那些得到上帝救恩的人来说,自然启示有着更多正面的含义。像诗篇作者那样,我们来赞美上帝因着祂在天地之中启示祂自己。自然也提供了救赎圣约的记号:创世记8章22节中四季的规律,创世记9章16节的彩虹,申命记4章26节,30章19节, 31章28节, 32章1节中“天地”成为上帝圣约应许和威胁的见证。

自然堕落了,在于亚当堕落后,因着上帝对人类工作的咒诅。然而,它“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出来”(罗8:19,比较 20-23节)。因此,自然不是全然与救赎相分离的,正如人们从罗马书1章中可能推测那样。其实,自然充满着对救赎的盼望,脱离了这个盼望它就无法被正确的认识。

自然启示对基督徒的另外一个祝福就是:自然是把救赎启示,即圣经,应用到我们日常人生的途径。为了将圣经应用到世界中,我们必须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些事情,不光只是圣经。例如,第八诫命告诉我们不许偷盗。但是,要将这个诫命用在是否逃税的问题上时,除了对圣经了解之外,我们必须对税法(自然启示)有些了解。因此,我们既需要了解自然,又要了解圣经。

有人可能问自然启示怎样与启示的位格话语模式相配合,这是我在此书中大力推荐的模式。这里确实有些为难,因为事件不是话语,至少从它们本身来看。正如我指出的那样,自然事件不是上帝的话语,而是话语的媒介。在自然启示里,我们并没有听到实际的声音(诗篇19:3)。因此,有人可能会问,自然启示是否能像上帝位格话语一样,具有同样的能力,权柄和神圣的同在。

不过,自然启示仍有位格话语启示的一些重要特征。它是清楚明白的(罗马书1:19-20),对我们有着清晰的要求,即便是我们不顺服,仍旧无可推诿(20节,参见32节)。就像在我们的位格话语的思想经历中,我们是没有权力跟上帝回嘴的。祂的权柄是以绝对和无条件的方式来临的。

在祂其他的主权属性中也类似。许多讲论到自然启示的圣经经文,都强调上帝在其中显明的掌管能力(如诗篇 29:3-11)。此能力让信徒充满敬畏和惊叹,使他将荣耀归于上帝。天地成为敬拜上帝的圣殿,祂位格同在的圣所(诗篇 29:1-2, 10-11; 比较以赛亚书66:1,马太福音 5:34-35)。

就是说,虽然自然启示并不是由实际的神圣话语组成,它的确是这类神圣话语无谬误的媒介。它们向我们传扬着上帝的能力、权柄和同在。

因此,在面对上帝的自然启示时,并没有什么人自主自治的余地。我们惟有“追随上帝的思想来思想”才能切实地解释创造界。这就意味着在我们分析受造界时,假如我们想按祂创造的心意来认识自然,我们就必须聆听上帝在其他媒介中的话语,诸如祂成文的话语。正如加尔文所说,我们是透过圣经这副“眼镜”  来认识和理解自然界。惟有圣经的福音信息能够扭转我们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愿望。

救赎历史

救赎历史,正如我先前定义的那样,是上帝从罪中将他的百姓救赎出来的一系列事件,这个叙事最终在基督里成就。这是圣经的重重之重。救赎历史包括上帝为他自己子民益处施行“大而可畏的作为”, 借着这些作为人们得以认识他是主耶和华(出7:5, 14:1)。当上帝让以色列人从红海的干地中走过时,以色列人和埃及人双方都认识到他是主耶和华。在申命记8:11-18里,上帝告诫以色列当他们在应许地蒙福昌盛时,他们决不要忘记主耶和华的作为。他们的财富完全来自于上帝,如果他们不忠心,他就会挪去这些祝福。上帝伟大的作为同样也应该警示了以色列之外的民族国家(诗篇66:5-7)。上帝大而可畏的作为是贯穿着整本旧约圣经的主题。关于这对上帝子民的重大含义,请查看诗篇135,136, 145:4,12。

类似的,福音书充满了耶稣基督大而可畏的作为。约翰福音架构就是围绕着耶稣地上事奉施行的神迹“记号”来安排的(约2:11)。可对照使徒行传2:22。当然,耶稣最完美地、大而可畏的作为就是他在十字架上牺牲受死,复活和他升天坐在上帝的右边。

耶稣也在早期教会历史 中实行他大而可畏的作为。在使徒行传15:12巴拿巴和保罗“述说神藉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 ”。对照希伯来书2:4,启示录15:3-4。

救恩历史提供了自然启示所缺乏的部分,就是上帝赦免罪的方式。因此,我们几乎想说自然启示是“律法”,而救恩历史是“福音”。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那样,事情远比这要来得复杂。在传统的区分里,律法纯粹是“坏消息”,福音纯粹是“好消息”。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自然同时揭示出上帝的仁慈和他的威严。因此,信徒从恩典的角度观看自然启示时,它就在许多方面坚固了福音,如看见圣约记号,从受造物盼望救赎成全,和它协助信徒活出基督徒的人生 。

类似地,救恩历史既包含正面也含有负面的要素。它以耶稣救赎之功向我们展现基督的荣耀。但是,它也向那些拒绝基督,不愿意在祂主权之下顺服的人显明上帝的审判。祝福和审判是不可分割的:上帝祝福亚伯拉罕,但是诅咒所多玛和蛾摩拉。祂拯救以色列,但同时诅咒了埃及(和后来的迦南)。当耶稣再来时,他的子民必要欢呼喜乐,但恶人必将哭泣和悲哀 。

救恩历史,如同自然启示一样,是上帝话语的媒介,而非话语自己本身。但是它拥有上帝自己的一切能力,权柄和同在。上帝大而可畏的作为是祂掌管能力的圣经范例,特别是如,以撒因神迹而出生(创18:14),上帝把以色列从埃及拯救出来(出15:4-12),基督的十字架(林前1:18),及其耶稣从死人复活(罗1:4,林后13:4,弗1:19-21,腓3:10)。

上帝大而可畏的作为也体现在上帝主权的权柄上,在某种含义上,它要求人类对此有一个正面积极的回应。上帝把以色列从埃及拯救出来,就应该激励以色列人的顺服。在十诫的引言中说,“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接着,才有上帝的命令,“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等等。以色列的不顺服是要更加负责任的,因为他们得到了更加大能和清晰的启示(申29,其他的经文)。相比其他的民族,上帝向以色列更多地启示了他自己,这就是,“……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路12.48)

上帝救赎的作为也是他位格同在的启示。当然,上帝是随己意行做万事的(弗1:11)。但是,当上帝正在实施救赎和审判时,他的同在就变得更为强烈。这是无与伦比的“上帝作为”。上帝奇妙的作为往往能引发出人们的敬畏(如出15,许多诗篇)。在路加福音5:1-10,耶稣给门徒显示了捕鱼的神迹。彼得的回应是出人意外的:“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第8节)。彼得的目光不是鱼或事件本身,而是在耶稣里上帝的同在。在此神迹中,上帝自己亲自同在 。

因此,相比自然启示,救恩历史是毫不含糊,清晰的上帝启示。这个事实是与在第五章中提到自由派对救恩历史的观点格格不入。人没有自由按私意随便解释事件。这里没有所谓人的自主自治的余地。根本就不是好像事件是什么“中立的”,不管你用不信或信心去认识都是无伤大雅的。而且我们可以确定的说,事实上,不信、世俗的解释根本就不是什么想当然的标准答案。信心当然是基本的,同时,信心也义务。对这些事件忠心的解释才是唯一合法的解释,而非许多解释中的一种。

如此来看,莱辛是错了。在历史和信仰之间并没有一个“巨大、丑陋的壕沟”。相反地,历史要求有信仰,并且与信仰隔裂的历史就无法有正确的解读。信仰根本就不必退缩到是好像发生在超时空中的神秘事件。上帝已经在真实的历史中行事,拯救他的子民,而且透过这个历史他呼召我们信靠他。

 

[1] This discussion should be compared with the discussion of history in modern theology, Chapter 5, above.

 

[2] Note the discussion of God providence in Chapter 14 of DG, and also Chapter 4, which argues that all things are under God’s sovereign control.

 

[3] See DG, 429-37.

 

[4] Institutes, 1.6.1.

 

[5] Acts 1:1 says that the Gospel of Luke concerns what Jesus began to do and teach, suggesting that the Book of Acts presents what Jesuscontinued to do and teach.

 

[6] “Signs and wonders” is a name for what English speakers often call “miracles.” For a somewhat nontraditional account of miracle, see DG, Chapter 13. Miracle is a form of revelation, which I define as “an extraordinary demonstration of God’s lordship.”

 

[7] See my discussion of law and gospel in DCL, 182-192.

 

[8] There is a theory that Christian preaching should focus exclusively on redemptive history. I would agree, if “redemptive history” is taken broadly enough to include the whole content of Scripture. But if (as I sometimes suspect) “redemptive history” is defined as an exclusive focus on narrative, excluding the moral, wisdom, and literary content of Scripture, then I take issue. See DCL, Chapter 16, and this volume, Chapter 35.

 

[9] See the discussion of miracle in Chapter 13 of DG.

发布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